經濟趨勢:淺談可持續金融

3 0 0
                                    

[此文原刊於海港青年商會《橋樑》2022年第3期。]

可持續金融潮流

可持續經濟在全球興起,香港政府不甘後人,決心要把本港打造成大灣區的綠色金融中心,例如他們早前成立了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推動商界走上可持續之路。

除了政府外,本港的私營企業亦熱衷發展相關的融資模式。例如,新世界發展發行了總值兩億美元的十年期可持續發展債券,號稱是全球首例,為集團的相關項目集資。

有見及此,不少本地的銀行,都推出了相關的金融產品。例如,中國銀行推出了綠色貸款,以及可持續發展表現掛鈎貸款這兩種產品,向某些從事特定行業的公司發債。

可是,每逢有新的金融產品出現,都會引發大眾討論相關的監管問題。到底可持續發展的表現,可以用甚麼的標準來衡量?政府又有甚麼機制,能保障合約雙方的利益?

這篇文章將會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我們會向大家講解一些有關可持續金融的基本知識,例如:甚麼是可持續金融,為甚麼要有它的出現,以及它可以分為甚麼種類等。

接著,我們會探討可持續金融在本港落實時,經常遇到的困難及其應對方法。最後,我們會參考香港的真實案例,看看本地可持續企業,是如何尋找不同資源上的協助。

賺錢之餘也幫人

一般來說,在金融的傳統光譜上,融資可分為兩端:在其中一端,是純粹尋求利潤最大化的典型商業投資;在另外一端,則是純粹旨在解決社會及環境問題的慈善捐款。

但是,正所謂「小孩子才要做選擇」,世上有沒有兩全其美的選項呢?投資者可不可以在賺取盈利之餘,同時又能解決社會問題,就像越來越流行的「社會企業」概念?

答案是可以的。可持續金融的出現,目的就是要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既要投資回報,也要達到環境和社會效益,促使商界發揮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SG)的作用。

在可持續金融的投資裡,投資者不但會考慮回報,公司的業務性質也是同樣重要。假如公司的業務有違環境和社會效益,它們通常會被可持續投資者排除在投資組合外。

以上行業的常見例子有:煙草、賭博、軍火等等。此外,假如企業在做生意的時候,會污染環境、剝削員工,或忽視消費者健康的話,它便很難成為可持續投資的對象。

相反,假如公司的業務是對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都具有正面作用,例如是在回收減廢、環境保育、綠色科技等方面有所貢獻,它們就更容易受到可持續投資者的青睞。

分支之一:綠色金融

總體來說,可持續金融能夠被分為兩大類別。第一種就是綠色金融(Green Finance),主要針對環保議題。第二種就是社會金融(Social Finance),主要針對社會議題。

先談綠色金融。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香港政府剛剛在2022年五月發售的綠色零售債券。顧名思義,這個債券所集得的資金,將會投資於推動香港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項目。

除此以外,不少銀行都推出了綠色債券,專為有關綠色建築、能源效益、污染預防及控制、生態多樣性、清潔交通運輸、污水管理等企業提供資金,共同面對氣候變化。

不過,雖然綠色金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目前仍面臨許多不同挑戰。首先就是很技術並非完全成熟,這變相使投資風險大增,未必每一位投資者都願意承擔這種風險。

其次是投資年期不短。正如之前所說,很多綠色行業才剛剛起步,未必能在短期內便能修成正果。在市場上,除了少數的基金之外,很少投資者會有這樣的耐性去等待。

最後,就是缺乏清晰的政策框架。雖然金融管理局,以及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都曾發出相關的「綠色金融框架」,但目前難以看出一般小商戶如何能參與其中。

分支之二:社會金融

另一方面,社會金融是可持續金融的另一個重要分支。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為那些有關教育、醫療保健、扶貧、減少歧視等的企業帶來資金,支持它們去改善社會問題。

早在2018年,麥肯鍚的報告預計在兩年後,社會金融將會達到3,0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然而他們低估了發展的速度:因為2020年社會金融的實際市值,超過預期兩倍!

根據全球影響力投資聯盟(GIIN)2020年的報告,社會金融於2020年的市場規模已達7,150億美元,前景實在不容忽視。相信在全球潮流帶動下,其規模將會越來越大。

然而,與綠色金融一樣,社會金融也面對不少挑戰,包括上述的技術未成熟、投資年期太長,以及缺乏清晰的政策框架等等,使社會金融在推廣上亦有不少棘手的地方。

不過,社會金融還有額外兩個難處:第一,社會影響力缺乏標準,成效難以量化。綠色金融能以碳排放、用電量等數據參考,但它對社會的影響力則難有客觀數據參考。

第二,社會金融較難為投資者帶來理想的商業回報。很多社會金融的投資項目,如扶貧、消除飢餓等,本身都是一些「燒錢」的活動,較難爭取合理利潤去回饋投資者。

三個常見對策

既然可持續金融有這麼多的風險,那麼我們有甚麼辦法,可以解決上述的所有問題呢?可行的想法固然有很多,但社會接受的主流解決方案,大概可以分為以下這三種:

一、資助科研:既然可持續技術尚待發展,政府可以在有關的科技上大力投資,讓可持續企業的投資者更安心。最著名的本地例子有香港政府的《低碳綠色科研基金》。

二、投資配對:雖然大部分的金融投資者的目標年期都比較短,但是有少數的機構投資者,如退休基金及保險公司等,它們的投資年期都較長,能夠等待更長線的回報。

三、完善框架:建立良好的法律制度,令更多人可以參與可持續投資。其中一個好例子,便是香港政府的《綠色債券框架》,使合資格的市民能參與購買綠色零售債券。

然而,這還沒有解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上述的不同措施,多針對較大型的私人企業或官方機構,因為它們才有資格申請以上的種種資助,或可能受惠於以上的機會。

相反,對於很多中小企說,便未必有那麼容易參與。尤其是對於初創企業來說,它們才是最需要被資助的一群,但似乎政府目前沒有甚麼實際政策,能直接讓它們受惠。

尋找NGO合作

因此,從事可持續事務的本地中小企,往往要循其他途經去尋求幫助。其中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與志同道合的非政府機構合作,用最低的成本,去解決營運上的問題。

其中一個好例子便是Vegware。這間公司製造可堆肥的即棄餐具,在其他國家如英國、美國及澳洲都有業務。它的使命就是要減少因餐廳的外賣而帶來的即棄塑膠垃圾。

然而,它遇到一個問題:如何替它的客戶收集這些用完的餐具?就算你的產品可以堆肥,也要有人負責收集,然後再送去堆肥的處理廠,才能夠發揮出這個產品的意義。

但應該由誰去做這件事呢?餐廳可不會有時間或成本去幫它處理這個問題。不過,如果由它去負責這一部分的運作,這將帶來很多它未必能負擔得起的財政及人手成本。

於是,它與⾮牟利環保機構ECPAL合作。ECPAL是一間專門負責回收的志願機構,由ECPAL在Vegware的客戶附近放置共八個回收箱,收集用完的餐具並送去堆肥廠。

除了營運上的幫助之外,不少本地的志願團體,都非常支持可持續企業。它們願意為這些企業提供一些品牌宣傳或業務推廣的機會,協助本地的可持續企業去拓展業務。

推廣綠色初創

我們國際青年商會,雖然沒有直接參與任何與環保有關的業務,然而不少本港的地方分會,都會舉辦一些與可持續發展有關的工作計劃,協助推動本港社會企業的發展。

例如,海港青年商會今年舉辦了《踏上綠途》訪問系列,向數千名網友介紹本地的環保初創及志願機構,讓更多人認識本地的綠色經濟,並提高香港人的環保消費意識。

另外,我們亦會在今年八月,舉行一個綠色初創市集。這個活動除了可以為有志創業的青年提供機會,也讓消費者認識更多環保的消費選項,從而達到源頭減廢之目的。

此外,我們亦有其他不同的工作計劃,協助社會上的不同人士。如果你不想錯過這些活動的話,就要趕快追蹤海港青年商會的社交媒體,留意有關以上活動的最新公布!

由此可見,雖然本港的可持續金融仍有改善空間,但社會上有很多不同的資源,可以為本地的可持續企業分擔營運上的壓力,讓它們更有效運用自身的財政及人力資源。

話雖如此,目前香港的可持續金融,未能使大部分的中小企受惠,也是個事實。假如未來的環保初創,都只能靠創業比賽的初始資金支持,便很難鼓勵更多年輕人參與。

總結

隨著普遍投資者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增強,以及監管大環境的變化,不少金融機構都積極實踐可持續金融,將ESG因素納入其風險管理框架,支持更多可持續企業的營運。

可持續金融可分為兩大類別。第一種就是綠色金融,主要針對環境方面的可持續發展。第二種就是社會金融,主要針對不同的社會問題,如種族歧視、低收入家庭等等。

不論是哪一個類別,可持續金融都面對幾方面的挑戰,例如是技術未成熟、投資年期太長,以及缺乏清晰的政策框架等等,使可持續金融在推廣上,亦有不少棘手之處。

雖然以上的問題,都有相應的對策,但在短期而言,本港的可持續金融政策,難以使中小企受惠。理論上,中小企是最需要幫助的一群,但它們卻也是最難得到資助的。

儘管有不少的銀行推出所謂的「可持續貸款」,但要長遠扶持這些可持續中小企,目前仍然有賴與志願機構合作,讓雙方能夠互惠互利。上述的Vegware便是個好例子。

即使如此,香港的可持續金融正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我們還是應該高興。希望這些政策能驅使更多企業奉行ESG,這樣除了讓它們能提高聲譽,也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

《橋樑》精選(2022年)Место, где живут истории. Откройте их для себ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