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3 0 0
                                    

1.《史記·太史公自序》明言:「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又云:「余述歷黃帝以來至太初而訖,百三十篇。」這兩句話明顯有矛盾之處。關於「麟止」之意,歷代解說亦不盡相同。一說指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獲白麟」。一說指漢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改名黃金為麟趾褭蹄。」(均見《漢書·武帝紀》)兩事相距28年。

2.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3. 《史記·太史公自序》;「幾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王充《論衡》卷二十九《述作篇》云:「《太史公書》,劉子改序班叔皮傳,可謂述矣。」

4.《史記·龜策列傳》褚先生補

5. 《風俗通義·正失篇》云「謹案《太史記》,燕太子丹留秦,始皇遇之益不善,燕亦遂滅」。

6. 揚子《法言·問神篇》

7. 王靜安在《太史公行年考》中,根據《三國·魏志·王肅傳》,謂《史記》之名始於王肅。楊明照《太史公書稱史記考》指出《史記》名稱,始於東漢靈獻之世。(《燕京學報》第二十六卷)

8. 《呂思勉集》,p256,花城出版社,2011.8

9. 自司馬遷創「太史公曰」以來,後代史家多響應。劉知幾《史通·論贊》載「班固曰贊,荀悅曰論,東觀曰序,謝承曰詮,陳壽曰評,士隱曰議,何法盛曰述,揚雄曰撰,劉?曰奏,袁宏、裴子野自顯姓名,皇甫謐、葛洪列其所號」范曄還把《後漢書贊論》編為四卷,希望「有賞音者」。

10. 《漢書· 司馬遷傳》說:「十篇缺,有錄無書」,魏人張晏提出十篇亡書篇目,即〈景帝紀〉、〈武帝紀〉、〈禮書〉、〈樂書〉、〈兵書〉、〈漢興以來將相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史通·古今正史篇》云:「至宣帝時,遷外孫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而十篇未成,有錄而已。」其自注云:「張晏《漢書注》雲十篇遷歿後亡失,此說非也。」

11. 《後漢書·班彪傳》曰:「司馬遷著《史記》,自大初已後,闕而不錄。後好事者頗或綴集時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繼其書。彪乃繼采前世遺事,旁貫異聞,作後傳數十篇。」《注》曰:「好事者,謂揚雄、劉歆、陽城衡、褚少孫、史孝山之徒也。」《史通·古今正史篇》則云:「劉向,向子歆,及諸好事者,若馮商、衛衡、揚雄、史岑、梁審、肆仁、晉馮、段肅、金丹、馮衍、韋融、蕭奮、劉徇等,相次撰續,迄於哀、平間,猶名《史記》。至建武中,司徒掾班彪以為其言鄙俗,不足以踵前史;又雄、歆褒美偽新,誤後惑眾,不當垂之後代。此可見新室美政,為彪父子刊落殆盡,而今《漢書》述新室事,絕不足信也,可謂穢史矣。於是采其舊事,旁貫異聞,作後傳六十五篇。」

12. 裴駰在〈太史公自序〉末注引三國張晏之言,說《史記》亡十篇,「元、成之間,褚先生補續,作〈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日者列傳〉,言辭鄙陋,非遷本意也。」《史通·正史篇》亦載:「元、成之間,褚先生更補其闕,作《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日者》等傳,辭多鄙陋,非遷本意也。」張守節〈龜策列傳.正義〉則認為褚少孫補十篇,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一「褚少孫補史記不止十篇」認為褚少孫補缺不止十篇。

史記維基百科篇Where stories live. Discover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