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比較

4K 1 0
                                    

中國人有一句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句話如同一把刀,看你如何使用。它可以是一件有用的利器,也可以是傷人的凶器。這句話若放在合宜的處境中,便如同遇上知音,果效甚佳;但若錯誤使用,便如同音韻不合,破壞甚大。是禍是福?在乎人如何使用,用在何處。

有些人生活並不缺乏,有棲身之所,日有三餐,但仍天天為生活煩憂,皆因這些人常常認為自己所擁有的「比上不足」,但卻看不見「比下有餘」。人與人比較總會有「不足」,也會有「有餘」的地方。人在物質上的擁有往往可以有不足之處,認為可以或盼望得到更多。曾有一套占士邦的電影,英文名字是「The World Is Not Enough」,中文名字沒有把英文的意思譯出來,但與「人心不足蛇吞象」有異曲同工之妙。人若只會「比上不足」,便會常有挫敗感,人也要懂得「比下有餘」;以致能享受一下成功感。有些人會很抗拒這種「比下有餘」的心態,認為會使人不思進取。但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是兩種的比較,兩種的比較並不是意味著要二選其一,而是二者兼備。比上不足,會使人產生上進心,比下有餘,會帶給人滿足感。問題是,人若二選其一,生活便會出現失衡狀態,生活便會有暗無光,有退無進。

人在物質的擁有上不要只有「比上不足」的心態,免得整天只是向著更大的目標,更多的數字拼命的跑,但卻從未慢下來、停下來享受勞苦的果效。《聖經》的《傳道書》中說:「我所見為善為美的,就是人在神賜他一生的日子喫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他的分。」(第五章十八節)。另有些人只是在抱怨不及別人,但卻不知道也有很多人抱怨不及他。人的生活中總有「不足」與「有餘」的地方。有些人很健康但不富有;有些人有很好的配偶但卻想有兒女卻沒有;有些人又健康又富有但沒有朋友;有些人有好的配偶,又有兒有女,但壽命不長,無福消受。人總有「不足」,但不要忘記「有餘」。

換一個環境看這兩句話,人在做人處事,做事待人時不要只有「比下有餘」的心態,免得終生只是原地踏步,不求長進。人若可以讀大學,但因為很多人連小學也未能畢業,便認為自己足夠,能讀也不讀,這是浪費。人不要貪不能得與不該得的,但人要爭取能得與該得的。「一山還有一山高」是人追求學問與成長的座右銘。記得一次與太太談論到自己如何是一位好丈夫的時候,自己充滿自豪地列舉出幾位認識的男仕,指出他們在很多方面都不及我,太太的提醒是要我不要找比自己差的比,隨即列出了好幾位在很多方面都比我好的男仕,即時使我「顏面無存」,「無地自容」,以後都不敢在她面前再「自誇」。

又記得一次參加羽毛球比賽(這是我人生中唯一的一次),但第一回合,兩盤直落輸給對方,自己百思不得其解,一向認為自己打球技術不錯,對手往往被我打到落花流水,上氣不接下氣。當天慘敗後,反省的結果是,過去自己總是找不及自己的人作對手,終於便出現了「不堪一擊」的結果,也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自己一直「比下有餘」,便不知道自己「比上不足」。

人難免會比較,但要比上同時也比下。物質生活中,處事為人上,都要「上下皆比」,要知道自己所有,也要承認自己所沒有;要確認自己的長處,但也不要否認自己的短處。使徒保羅在《聖經》的《腓立比書》中提及自己的時候說:「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第四章十二節),人要懂得如何處卑賤,如何處豐富,卑賤與豐富不能決定人生的優劣,人如何「處」或以何心態處於卑賤與豐富的環境中才會決定人生的質素。

人生「徐」筆 (一) : 人與事Where stories live. Discover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