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人們習慣把一天的時間分為四部份:早上、下午、晚上與睡覺的時間。早上的時間是起床到中午;下午的時間是由中午到晚飯;晚上的時間是由晚飯後到睡覺;睡覺的時間明顯便是睡眠的時間到早上醒來的時候。這是一般的分法,但並不是絕對的,例如,有些人要輪班,這些時間便會不穩定。這四段時間的長短每人亦各有不同,有些人早上時間很長,有些很短;有些人睡眠的時間特別長,也有些較別人短。時間的分類還可以按不同的定義來分,但其中一種的分法是分為活動與休息的時間,動與靜的時間,付出與吸收的時間。
人是萬物之靈,在一切被造物中是最優秀,最複雜,也是最能幹的。人的創造能力、思考能力、智慧技巧、言語才能等,遠遠超過一切其他的受造物。但無論如何優秀,人始終是人,人仍然是被造的,人不是無限,也不可能是無限的。因此,人需要有兩種時間,活動與休息,動與靜,付出與吸收。人若只有活動而無休息,人的壽命必會縮短;人若只有休息而無活動,人的被造乃屬浪費。
在《聖經》的《創世記》中記載了神的創造,每一天的創造後都加上了一句:「有晚上,有早晨。」一位牧者指出,神把晚上放在早晨之前,是要提醒人要休息。《聖經》時代的社會是牧農的社會,晚上基本上不能作工,因此,耶穌在《約翰福音》九章4節中說:「趁著白日,我們必須作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作工了。」《傳道書》三章1節中又說:「天下萬務都有定時。」意思是人生中的事有它一定的時間或我們要把一定的時間分出來給人生中的一些事。人要為休息作出刻意的安排,人晚上的休息會影響日間活動的質素,休息得好,精神飽滿,猶如充滿電的電池,入滿汽油的汽車,整裝待發,一覺醒來,迎接新的一天。相反,睡不好的人,猶如枯乾的葉,將滅的火,缺乏光澤,也缺乏熱能。
休息好,活動便好,但活動好,休息才會好;人在日間的活動若做得好,能安睡無憂;人在日間的行為若安份守己,晚上便能半夜敲門也不驚。心安便能心靜,心靜便能享安息。因此,人每一天的生活要定先後,明對錯,如此,便能心安無憂,享受安息,重新得力。日間的行事為人會直接影響晚上的入睡。如今,失眠與不能熟睡,是人類一個愈來愈嚴重的問題。人若不是生理上有問題,只要好好處理不眠時之活動,便可為自己爭取安眠時的可能;一個安份守己、按先後、明對錯的人,會比其他人更容易有安息,有重新得力的可能。
除注重活動的時間外,人也要刻意安排非活動的時間,這不單指睡眠的時間,也指忙裡偷閒的時間。人要有動與靜,付出與吸收,要按人生理之需要而活,便要有相應之行動。今天的社會,很多人仍然處於工業社會的心態,便是力爭以多取勝。人要明白,人的生命有最基本的需要,其中一樣便是平衡。人不能有動而無靜,有出而無入。故此,除了睡眠之外,人要學習留出「鬆弛」的時間,在忙碌後,便要有輕鬆的時候,在工作中要安排小憩的時候。神賦予人一定的創造力,人要在動的時間內,以不同形式加插靜的時間。有些人會打電話給朋友閒談幾句;有人可以以電郵與遠方親友談談近況;也有人可以出外散散步,玩玩電腦上的遊戲(只是玩玩,不要沉迷);或拿起一本書翻翻看看,一兩頁足矣(最好是一些有短篇文章的書);也可以花一點時間清理一下桌面上或房間裡的物件。有心人自會想出「鬆弛」的方法。
人要動也要靜,人要有動的時間,也要有靜的時間。人每天的生活是動中要帶靜,靜後要有動。日間「動」得好,晚上「靜」得甜;晚上「靜」得足,日間「動」有力,人要有動也有靜的時候,因為神造人之後,神說:「有晚上,有早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