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太太給了我一張她從餐館拿回來的餐桌紙,紙上列出了一連串問題,題目是「人的一生,到底為甚麼?」內容如下: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甚麼? 人世難逢開笑口,苦甚麼? 死後一文帶不去,慳甚麼? 得便宜處失便宜,貪甚麼? 榮華富貴眼前花,傲甚麼? 寃寃相報幾時休,結甚麼? 世事如同棋一局,算甚麼? 是非到底見分明,辯甚麼? 一旦無常萬事休,忙甚麼? 人的上半生:要不猶豫;人的下半生:要不後悔
在詩的最後一句話:「人的上半生:要不猶豫;人的下半生:要不後悔」。驟眼看來,似乎人要不猶豫以致人不會後悔,猶豫與後悔好像有一種直接的因果關係。人若猶豫便會後悔;人若不猶豫便不用後悔。
事實上卻並不如此簡單,因為問題不是在於有沒有猶豫或有沒有後悔,而是為何猶豫,為何後悔。不猶豫的另一面便是要決斷,在世處事為人要有決斷。從詩的內容可見暗示的不是猶豫與否,而是人要在處事時有英明的決斷,行該行的事,不行不該行的事。例如:人生要樂而不愁,笑而不苦,用而不慳,足而不貪,謙而不傲,恕而不結,放而不算,忍而不辯,閒而不忙。如此,人便不會為過去的人生而後悔。
今天的人喜歡隨心所欲,但往往不是擇「善」而行,而是按「喜好」而為之。活在後現代社會的人喜歡選擇但卻沒有標準;這種自由相當危險,如同馬路上沒有行車線,十字路口沒有交通燈;亦正因如此而產生了不少的社會問題。
每一種被造之物皆有其天生之本質,物要善用便要順其理而行。物如是,人亦如是,物有物理,人有人倫,人要明其理,不猶豫地擇善而行,如此,人生便不會後悔。
一件物件要善用便該根據製造商之使用說明;人要擇「善」而行,便要根據造人的神之指示而行。《聖經》便是人生之說明書,可以是人擇「善」而行之指引。《聖經》之《箴言》書中提及:「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三章5-6節)」。正正便指出人不後悔之途徑。
中國人談到讀書有兩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對人生之書《聖經》而言,我們可以說「書中自有金科律,書中自有人生玉」。人要不猶豫地按理而擇善,人生自會多歡樂而少後悔。
對於後悔也要補充一下。如上文所言,不是後悔不後悔,而是為何後悔。今天的人該悔而不悔,不該悔而悔之,那便大錯特錯。有人為正義而奮鬥,但半途而廢,這是不該悔而悔之。也有人沉迷罪中,不擇手段,圖利損人,但每次得手仍沾沾自喜,毫無悔意,這便是該悔而不悔之。
另一方面,「人的上半生:要不猶豫;人的下半生:要不後悔。」這是一點提醒,也是加上一個問題。提醒與問題是同一點的兩面。人生真的可分為上半生與下半生嗎?分界線在哪裡?又如何介定呢?人的上半生難道不會後悔?人的下半生又可以猶豫嗎?人既不知人生之上半生有多長,下半生有多久,便應把握時機,擇「善」而行,按「理」而活。
人生長短無人知曉。《聖經》之《雅各書》中說:「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甚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四章14節)」。因此,餐紙上的題目應該是:「人生中不要猶豫,以致人生中不用後悔。」或更詳細的說法應是:「人生中不要猶豫不做該做的事,但要猶豫不做不該做的事,以致人生中不用後悔沒有做該做而做了不該做的事。」
人的一生就是在尋「道」,行「道」,知要行,行要知。知而不行的是浪廢,行而不知為之冒險。常在的「道」人要尋求,已知的「道」,人要遵行。如此,人生便可正而樂,不用歪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