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是一個群體,群體中的人來自不同背景,有不同的性格,參加教會的時間也有不同,一群不同的人一起相處自然會差生很多的「化學作用」,有好也有壞。一次在教會中兩個人剛踏進教會,負責接待的一位女仕不單沒有把當天的程序單發給他們,甚至連望也沒有望他們一眼,更不用說有否以微笑來歡迎他們。
經過這位「呆若木雞」的接待員後,其中一人便對另一人表達心中不滿之情:「這個人如此做接待員,倒不如不做更好!今天我雖然穿得簡單一點,也不用視而不見,真是那種見錢眼開的人。教會給這種人做接待員,也真是好極有限,優劣不分,好在我還未入會,起初還以為這教會不錯,今天真是眼界大開。」另一個人認識那位接待員,雖不是很熟,也有幾次簡單的交談。他對這位心情甚差的朋友的意見不大為意,只說:「我想她有點心事,你不要想得太多。」
聚會後,認識這位接待員的人找著她,走前與她交談,才得知她丈夫不久前發現有肝癌,現正等待醫院的報告才能確定病情的嚴重性。這人靜靜地聽她分享,之後又為她作了一個簡短的代禱。接待員的心仍是有擔憂但比交談前已明顯的減輕了不少。
同一位接待員,同一個表現,但不同的人卻有不同的反應。前者有一種「尖銳的心」,後者有一個「敏銳的靈」,二者都有一個「銳」字但內容與後果卻大大不同。「尖銳的心」英文是critical heart,意思是對人對事尖酸刻薄,挑剔批判,往往結果是負面的,對人是有損無益。相反,「敏銳的靈」英文是sensible spirit,意思是能洞察人心,明白事理,結果往往是正面的,使人脫愁解悶又或能振奮圖強。
《聖經.哥林多前書》提及「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10章23節﹚」。凡事包括「尖銳的心」與「敏銳的靈」所引發出來的言行態度,人固然可以用尖銳的心來待人處事,事事往壞處想,把未經證實的不良動機在未經別人同意之下放在別人心中;但這並沒有益處也不能造就人。事實上,一個因為這種心態而不能與別人融洽共處的人,往往是自己受害最深,因為他以尖銳的心去想別人,但很可能別人根本不是他所想的那樣。
相反,另一種「敏銳的靈」卻可以使人廣結人緣,人見人愛。一個能洞察別人的需要又與人分擔生活中難處的人,可以說是無往而不利。當我們察覺別人高興或憂愁,一句鼓勵的話或一個簡單的問候便可以使我們分享別人的快樂,分擔別人的憂愁,正如《聖經.羅馬書》所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12章15節﹚」。
尖銳的人如同「鬼見愁」,人見人怕。敏銳的人如同「及時雨」,人見人愛。人要避免成為「鬼見愁」,便要禁止「憑空想像」,學習「實事求事」。人要成為「及時雨」,便要學習「觀察入微」,「主動關懷」,眼、耳、口要被敏銳的靈所帶動,去看,去聽,去講,便可成為別人的「及時雨」。尖銳的人以未經證實的負面推測破壞關係,敏銳的人以細心觀察的正面關心建立關係,人的分別便在於此。
要避免尖銳而成為敏銳,要不作「鬼見愁」而成為「及時雨」不單是一個選擇,更要付諸行動方能大事有成,使人世間多一分溫暖,少一分傷害。
